分类
闲话

开源学术

多年以来,我一直想做些开源学术,就是把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,他人可以随意使用。这个想法来源于计算机界,也因为学术成果越来越没有用,特别是文史领域。

举古籍整理为例,前人有个说法,古书整理一次就多一些错误。这是很令人难过的事实,却又无法消除。所以,学人重视宋版,重视唐钞本,是有道理的。你若校勘一些古书,就会对此很有体会,通常,宋元的刻本错误就少些,即便有错误,也容易发现,而明代人改动的地方,有时令你无从下手。

但是,今天我们可以改变!

古书整理靠人,人学识有高下。但是,更多的错误来源于另一个程序,就是要重新录入书籍的内容。我们今天称录入,古人可能需要重抄、重刻等,这一过程中,即便主事者不有意改动,也很可能造成许多无意的错误。因为古书重刊,有诸多程序,每一道程序都可能出错。

为何进入现代还没能有所改观呢?

原因很简单,没有人公开源文。在计算机界,人们称作源代码,我把出版古书的内容称作源文。早一点的时候,排版是铅字,自然也无所谓源文。因为从铅字往前追溯,会到作者的手稿,或者最终齐清定的定稿。但这些都很难利用。今天我们使用计算机排版,我们终于有了源文,而源文又是密不外传的。我想做的就是,公开自己没有出版的源文。

这样做的好处是,他人不必重新录入,自然也就可以避免许多错误。而且,还容易改动我的源文。这些,都可以很容易的记录,甚至不担心遗失。我在整理古籍的过程中,底本录入是最艰难的部分,也很容易出错。我在校勘《文选》的过程中,时而发现底本录入有误。即便有所谓的电子版,那也是未经校勘的文本,不能信任。省去录入的过程,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校勘上。关于校勘记,开源也更有好处。出版古籍整理,校勘记的撰写很费心,这倒无妨,更重要的是,校勘记【必须】择要出校。比如,底本不误而他本误,通常都是不出校的。但你非常确定是底本不误而他本有误吗?有很多内容,都因为整理者的局限而略去了。这些都很有用。如果公布源文,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出校的内容,放在注释中。我非常喜欢注释,也正因此,我绝不用Word软件进行校勘。注释功能好就好在,可以保存那些不想呈现出来,又因为有参考价值而不舍丢弃的内容。他人可以检查我的校勘记,然后再查看我的注释,就知道我是遗漏了某字的校勘,还是觉得不必出校。这一切在以前,都很难实现。你买一本古书,你只能看到校勘记,看不到注释。我说的注释,不是通常说的注古书,可能这需要一些例子。下次吧!

学术开源有个缺点,就是你没办法从中牟利。

Swift

聊表不空。

“开源学术”上的6条回复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